孝确实是儒家仁学的重要原则。
这一点我们在讨论心外无物的问题时也讨论过了。一方面,从心之来源上说,夫心之体性也,性之原天也。
比如他说:如意在于事亲,即事亲便是一物。[3]事亲、事君、仁民爱物以至视听言动都是人即主体的实践活动。性无不善,故知无不良[27],此所谓善性,就是生生之理即仁。不仅如此,基督教文化是人类中心论的,人类比自然优越,可以高居于自然之上,征服自然。至于人心之外,有没有物存在以及如何存在,这样的问题不是王阳明所关心和讨论的。
问:‘大人与物同体,如何《大学》又说个厚薄?先生曰:‘惟是道理自有厚薄。岂惟草木瓦石为然,天地无人的良知,亦不可为天地矣。不是统治和征服自然界,而是尊重和关爱自然界。
爱有私人的爱,有普遍的爱。众所周知,理学家在评价先儒时,都认为颜子比孟子高,原因就在于颜子最能体会孔子的仁,是具体而微,孟子则有些辩者气象。明道是当下体认,识得仁体,以诚敬存之,不须假借,不必求索,因此,从源头上说就是与物同体的。[30]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十一。
每一分殊都有各自特殊的理,但在各自特殊的理之中,又有一个共同的理,这就是极好至善的至极之理,格物的最终目的就是穷究这个理,而此理原来就在人的心中。在天地言,则善在先,性在后,是发出来方生人物,发出来是善,生人物便成个性。
这样讲,有将朱子西方化的倾向,容易丧失朱子哲学的根本精神。故论天地之心者,则曰乾元坤元,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。关于这个问题,在此不论。万物一体说是儒家仁学与道家庄子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学说结合的产物,是新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高成就。
[61] 朱子并不是以亲亲为根,而是以仁为根,亲亲、仁民、爱物都是从仁这个根上生长出来的枝叶。如果爱而不能周遍,就是间隔,就是不能同体。朱子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?一方面是由于他接受了程颢的观点,程颢认为,人与动物都同具天地之生理,只是物(动物)由于气昏,推不得,而人则能推。他说: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,而人物之生,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。
生理说明自然界是有生命创造的有机整体,而不是机械论、因果论的物理世界。在朱熹看来,虽然不能格尽天下之物,却能够穷尽天下万物之理,因为可以类推,即触类而通之。
[41]格一草一木之理,就是穷究其生命发展的规律及其与季节、土地条件等等之关系,以便更好地使其发育、生长。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?抑泛言同体者,使人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,其弊或至于认物为己者有之矣。
爱之情是人的存在状态,但是,在未能将爱施之于万物之前,是不能言同体的。特别是理学家们对复卦《彖传》的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纷纷进行解释,讨论天地有没有心以及天地以何为心的问题。其中,包含着知识和价值的统一。这正是整个儒学的核心。[64] 总之,人类不能没有利,但是要和义,即符合义的原则。天地人物有一条脉络相贯正是明道仁说的命脉所在,而对世之忍心无恩者的批判也是明道首先提出来的。
因此,要一物一物地去格,直到穷尽天下万物之理。(一)以生论心,以心论仁,归根到底是以生论仁。
[58] 无私只是仁的前提,还不能算是仁。人物所以生生不穷者,以其生也。
[52] 将格物致知归结到仁、义、礼、智之性,并推致到万事万物,这是朱子格物致知说的根本目的。他举例说:格物者,格其孝,当考《论语》中许多论孝。
[13]《易或问》,《欧阳文忠全集》卷六十。这里的关键是无所不爱,即对万物一律施之以爱,而不是有所爱、有所不爱,不能周遍。他一方面肯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,认为人有完全的道德理性,即使是有蔽塞之处,也是可通的,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者。朱熹不仅承认物理的存在,而且认为,有一物便有一理,每一物之理是不同的。
自然界有生理而人得之以为性,自然界有生意而人得之以为情,天人内外是合一的,情与理是合一的。[9]人之为学,……仁尤为大,……学者最是此一事为要,所以孔门只是教人求仁也。
[45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四。万物一体是仁之量而非仁之体,仁之体在心中,仁之量则是无限的[65],正所谓其体廓然,亦无限量[66]。
朱子虽然很重视析理,但在仁的问题上却喜欢浑沦而言。这样,所以然与所当然是能得到统一的。
因此,他所说的格物穷理是穷事物的生命之理。公并不是仁,但只有能公才能仁,仁而充其量,做到无所不爱,才是万物一体境界。这是强调其道德本源的意义,并以此说明仁的无所不体,爱的无所不周。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,只有从生理的意义上理解性即理,才是最重要的,而这个问题,正是天人之际的问题。
故世之忍心无恩者,只是私欲蔽锢,不曾认得我与天地万物心相贯通之理。这种爱,当然有理性原则作指导,从性情、体用统一的观点看,它本身就是理性的。
[26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零五。医术言仁之比喻,也是以血气不贯为不仁,以血气贯通为仁,血气是就人的形体生命而言的,仁心则是就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而言的。
这一点,必须自家体认,不是通常所谓认识论(分主客体,以主体认识客体)所能够解决的。对此,朱子提出了十分中肯而有远见的解释。
评论留言